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党委委员、研究员,渔业生态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池塘养殖岗位科学家。主要从事水产健康与水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对养殖模式、水质调控、稻渔综合种养等有较深入的研究。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面临着多种挑战,如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饲料蛋白原料短缺,养殖病害频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民对于水产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研究员王广军认为,应树立大健康和大粮食的理念,采取生态的模式进行养殖。
1999年从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毕业之后,王广军就来到了珠江所工作,这一来就是20多年,从研究实习员开始,到现在的研究员,王广军积极参与生产实践,行走在生产一线,完成了多项成果转化,并进行了应用推广,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来到珠江所后,王广军一开始是从事鳗鲡人工繁殖工作,大概进行了5年的研究,虽然没有实现鳗鱼的人工繁殖,但却给了他一个接触行业的窗口。
“我家里跟水产其实毫无关联,就读海水养殖专业也是因为调剂。我开始对这个行业有所触动,大概是在2008年,我调到了珠江所成果与开发处。”当时担任副处长的王广军,日常工作也从以往的养殖技术研究转移到水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上来,开始对早年积累的科技成果分析,进行集成转化。随后,他一直紧跟着行业的发展步伐,注重业务钻研和知识的更新与积累,从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到水产养殖技术集成,又到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研究,再到水产生态养殖与水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这20多年,王广军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50余项。近5年获各类科技奖励15项次;获授权专利30余件,其中第一发明人9件。个人曾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珠江所“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除此之外,他还兼任全国水产学科科学传播专家、广东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科普讲师团讲师、广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水产养殖技能大师”特聘教师等职务。
在推广工作上,王广军这些年的足迹踏遍了广东省的80多个县(区),从珠江所周边,到粤东西北的塘头,每去到一个地区,他都会对当地的渔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珠江所本来就是行业研究所,技术研究肯定得结合生产,这两者其实是相互促进。”
说起走基层的经历,王广军讲了一个印象深刻的渔农:“有一位惠州博罗的养殖户,他原本是小学老师,退休后承包了一些鱼塘养鱼,一开始不得其法,我们经人介绍对他进行了一些技术指导,最后他每年都能赚到不少钱。我们看到他高兴的样子,心里也十分欣慰。”
“水产养殖对于我们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让我们有鱼吃,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蛋白;另一方面它服务于生态, 池塘水环境是保持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从业多年,王广军极大地肯定水产养殖的作用。目前,他主要从事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域生态修复研究, 对养殖模式、水质调控、稻渔综合种养等有较深入的研究。
王广军指出,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养殖也出现了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频发、水产品的品质下降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水产动物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关系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新的形势要求水产养殖要与水产病害预防、养殖水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相结合,与养殖生产增效、渔农增收相结合。
在深入思考与分析中国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王广军和研究团队一直在探索新的生态养殖的方法,研究新的技术。从2012年开始,他开始进行水环境调控、养殖模式、鱼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注重水质调控、病害预防和饲料投入品管理等,并探索池塘养殖转型升级、绿色生态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为中国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广军指出,虽然生态养殖在很早之前就提出来了,但是真正受到重视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21世纪初期,水产行业还处于追求高产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产养殖亦然,从追求高产量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另外,王广军认为研究还需立足于现实问题。“生态养殖是解决我国当前水产养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因为我们人口多资源少,还要考虑到需求平衡。”
在多种生态养殖模式中,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传统中带有新兴元素的种养模式逐步在广东省内部分山区市、县发展起来。据了解,目前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5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三百分之一,离全国平均水平的5%,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王广军表示,广东省北部山区发展稻田养鱼好处很多,通过因地制宜整合土地、水面、生物和非生物资源,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无需额外占用耕地,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提供优质水产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更好地推广该模式,珠江所进行了禾花鱼种苗选育工作,对乳源土著品种“石鲤”进行了提纯复壮。此外,珠江所还联合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起草了《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编写了《稻田养鱼技术手册》,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推动了稻田养鱼的发展。最近,他还进行稻渔综合种养品种的拓展,与中山的一家企业合作,探索澳洲淡水龙虾与水稻共作的养殖模式。
“一经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很快发展成为粤北内陆山区开展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模式。”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时候,王广军认识了一位养殖户,该渔农不忍看家乡被丢弃的农田越来越多,就“捡起”几十亩的田,种起了水稻。后经过王广军及其团队的指导,在稻田里养起了鱼,每年每亩约有1000~1500元的额外收入,“我们每次过去,他都十分热情地迎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