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与渔业方面的交流合作,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农业农村部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休闲渔业重点实验室主办,广州市联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东盟渔业绿色发展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
论坛会场
本次论坛以“加强科研创新与合作促进渔业绿色发展”为主题,聚焦渔业绿色发展主题,重点就科技促进渔业绿色发展进行学术研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副院长,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陈文二级巡视员,广东水产学会吴灶和理事长,老挝琅南塔省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厅松万.纳本派厅长,缅甸渔业协会投南达婷副会长、泰国东方大学海洋技术学院班隆·努森院长,越南胡志明农林大学黎青雄院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江世贵所长,长江水产研究所邹桂伟所长等出席活动。参加这次论坛的还有来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越南洪德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企业代表近100人。
开幕式上,水科院、珠江所、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领导分别做致辞。
水科院刘英杰副院长指出,渔业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崭新的行业,依靠着很多渔业人的努力。但目前我国的渔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持绿色可持续理念。绿色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更离不开市场的考核。论坛是一时的,但交流是长久的,愿中国与东盟渔业能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和平台,发展绿色渔业。
徐瑞永致辞
珠江所所长徐瑞永指出,东盟国家与我国山水相连,气候条件相近,理应加强合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绿色渔业的发展,本次论坛将交流发展理念思路,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挖掘、寻找合作潜力和合作机会,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渔业科研和产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渔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陈文致辞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陈文二级巡视员表示,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渔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压力增大,技术与设施的升级转型迫在眉睫。中国渔业的发展既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努力,也必须依靠更高水平的国际渔业科技合作。本次学术论坛的召开,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重要举措,是中国-东盟国家加强渔业交流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共同行动。广东省农业农业厅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共建共享,共同促进渔业产业经济向前发展。
随后,水科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泰国东方大学海洋技术学院院长Bunlung Nuangsaeng(班隆·努森)、珠江所副所长朱新平研究员、老挝琅南塔省自然资源与环境厅厅长Somvang Nabounpheng(松万·纳本派)、缅甸渔业协会Toe Nandar Tin(投南达婷)和广州市联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监董秋芬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刘英杰致辞
刘英杰:2035年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产量预测达7000万吨
刘英杰研究员对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其他的水产养殖国家相比,中国水产养殖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养殖种类不投饵率曾高达90.5%,种类营养级低且稳定,与畜禽业对比,具有明显的绿色特征。”这也是我国绿色渔业发展的合理性。
他指出,相关数据显示,我们已经无法从捕捞获得更多的资源,我国水产养殖“以养为主”的方针并非是近几年才开始制定的,目前更得到了新的发展,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等,“新生产模式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应用技术成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和环境友好型的。”
“2018年,中国水产总产量高达6457.66万吨。”回顾过去,立足现在,预测未来,刘英杰预测2035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0万吨,海水养殖产量达3100万吨,“产业预判,届时水产养殖模式将多元化发展,2035年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产量预测达7000万吨。”
最后,刘英杰总结了渔业产业发展总体特征与趋势:“我认为是绿色化,特色化、一体化和国际化。”其中,绿色化表现为结构的优化调整、综合效率的提高和比较优势的再强化,特色化意味着要坚持中国特色、因地制宜,一体化表示要进行全产业链整合,一体化运营和产业生态构建,国际化则要求要在全球视野下进行渔业布局与协调推进。
班隆·努森
班隆·努森:病害导致泰国水产养殖减产严重
泰国东方大学海洋技术学院院长班隆·努森指出,泰国的主要品种有越南虾和黑虎虾,目前南美白对虾的产量不小,在他们养殖的过程中,病害的出现导致了减产,特别是EMS,影响虾苗,使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减产50%。相关养殖品种的质量不够高,育苗技术亟待加强。目前相关的科研院所正在开展研究,特别是对种虾进行基因改善。
朱新平
朱新平:紧抓机遇,助力中国-东盟渔业发展
珠江所副所长朱新平表示要紧抓机遇,助力中国-东盟渔业发展。20世纪以前,中国的养殖产量占世界70%,现在约占60%,主要原因是东盟国家的加入,2016年东盟国家的产量超过2000多万吨。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就强调要落实环保、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在随后的的行动计划中,也明确了要求。2017年,外交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立项;去年,农业部“一带一路”热带国家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基金立项;今年,开展了中国-东盟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朱新平还介绍了珠江所与东盟国家的相关交流与合作:与泰国拟共建中国-东南亚外来水生生物风险评估中心;与马来西亚签订了备忘录,进行水产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与柬埔寨,关于稻渔综合种养推广与应用方面的合作等。
松万·纳本派
松万·纳本派:老挝已与中国签订水资源保护协议
老挝琅南塔省自然资源与环境厅厅长的松万·纳本派表示,老挝水资源总体情况良好,湄公河147.6公里、5条支流都流经境内,有100多种鱼类。2015年开始,老挝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签订了水资源保护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动。
董秋芬
董秋芬:东盟国家至少有1700多万吨的饲料市场
广州市联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际事务部总经理董秋芬对中国-东盟水产饲料前景提出了展望及发展策略。“东盟在水产饲料方面非常有发展潜力,因为东盟国家多数位于赤道边上,气候条件良好,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国际关系受到的限制较少。”他表示,东盟国家多是地方性品种,水产饲料中颗粒料、粉料、膨化饲料同时存在。“以人口为基数,我们计算出,东盟国家要达到越南市场规律的,算出来至少有1700多万吨的市场。”
董秋芬还对水产饲料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和建议:一定要加强国际的合作与合作;抓住环保、无抗的水产饲料发展新趋势;提升苗种繁育和饲料技术;并根据不同的生产模式,开发相符合的饲料;开发新养殖品种饲料、符合水产品消费需求的特殊性饲料和功能性饲料;可以向越南学习,把饲料与动保产品结合起来,提升效益。
投南达婷
投南达婷:缅甸渴望交流合作
缅甸渔业协会副会长投南达婷表示,缅甸是东盟国家最后一个进行水产养殖的国家,目前缅甸正在做一个关于巴沙鱼的项目。缅甸发展潜力巨大,养殖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暂未能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应政策不适用于发展,资金也比较缺乏,外资投入基本只有1%。投南达婷表达了缅甸渴望学习交流的态度,以了解自己的问题,更好地发展自己。
下午的专题报告会精彩纷呈。共有12为专家围绕中国—东盟的观赏鱼、越南巴沙鱼、千岛湖保水渔业、海鲈养殖、水产高等教育、鳜鱼饲料产业、鱼类病毒流行病毒学调查、水产疫苗、稻渔综合种养、唐鱼保护、越南泰蛙养殖等内容做了专题报告。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