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尾人工繁育鱼苗,近20年来选育出十多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技术、制种生产等方面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在广州花地河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下称“珠江所”)经过70年发展,如今已成为珠江流域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
珠江所航拍 李睦宇 摄
70年来,珠江所立足华南,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发展方向,以推动我国渔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筑牢中国淡水渔业世界领先地位。
渔业高质量发展,种业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从上世纪50年代起,珠江所人接续奋斗,通过大量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实现了渔业科技创新及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打造了水产种业“中国芯片”。
突破鱼类繁殖技术
开创中国人工养鱼新纪元
在珠江所综合大楼旁,有一片陈旧的水泥池,正是钟麟团队曾经从事过鱼苗繁育的设施,中国水产种业的起点。
1958年,钟麟在国际上首次突破家鱼全人工繁殖技术。他设计出“生理生态培育法”,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技术体系,从此结束了养殖鱼苗依赖天然捕捞的历史,成为渔业从“狩猎型”向“农耕型”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人工养鱼的新纪元。
珠江水产研究所内家鱼人工繁殖池
钟麟(左)在观察鱼苗
在珠江所钟麟纪念馆内,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种业人不忘初心、艰苦探索的历程。按照钟麟建立的技术原理,科研工作者相继突破了鲢、鳙、草鱼、鲮、鳊、鲂、青鱼等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确立“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解决吃鱼难和渔民增收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资料记载,到1962年,全国人工繁殖鲢、鳙鱼苗10多亿尾;1987年,全国人工繁殖鱼苗达2000多亿尾,是家鱼人工繁育技术突破之前的十倍之多。从1989年起,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至今。
1975-1987年,珠江所先后举办了十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淡水养鱼培训班,为几十个国家培训了140多位学员,把中国家鱼繁养技术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渔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钟麟(右二)和淡水养鱼培训班学员交谈
研发多个新品种
赋能淡水渔业变革升级
2020年,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在广州开幕,珠江所培育的中华鳖“珠水1号”和 罗非鱼“粤闽1号”等水产新品种吸引了众多关注。近年来,珠江所在种业创新方面持续聚焦,不断培育研发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我国水产种业快速前进。
2010年,全国首个大口黑鲈(加州鲈)新品种“优鲈1号”问世,这一名优品种从此摆脱粗放式养殖,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2018年,“优鲈3号”通过审定,进一步推动了加州鲈大规模人工饲料养殖。随着良种持续推广,加州鲈年产量在几年间攀升至80多万吨,带动我国淡水渔业又一次升级变革。
大口黑鲈(加州鲈)新品种“优鲈3号”
“优鲈3号”推广加盟企业签约仪式
水产业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种业推动。珠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珠江所在种业建设方面,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围绕行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重点提升养殖效益,提高水产品品质,培育养殖户真正需要的苗种,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4年,乌斑杂交鳢选育成功,可全程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更快,在大部分养殖区可安全越冬,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2015年、2020年,珠江所相继选育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罗非鱼“粤闽1号”成功,为创新罗非鱼养殖模式,提高商品鱼肉质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还突破了超雄罗非鱼亲本规范化生产技术瓶颈,为其他养殖鱼类精准性控育种技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数十年来,珠江所培育出多个水产良种
想要好品种,找珠江所。在我国淡水渔业行业,珠江所以选育品种多、繁育技术好而闻名。从2020-2022年,珠江所选育出中华鳖“珠水1号”、翘嘴鳜“广清1号”、禾花鲤“乳源1号”、杂交鳢“雄鳢1号”等新品种,并通过和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百容水产良种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持续推进良种选育和市场推广工作,让好品种保持长久生命力。
立足华南,放眼全国,近年来,珠江所着力开展科企合作,使科研工作和市场结合更紧密,选育效果更显著,生产繁育效率更高,推动了水产良种大范围普及。
推广良种良法
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在水产种业研究领域,珠江所有五项重点科研方向:水产种质资源鉴定与保存、鱼类遗传育种、虾类遗传育种、龟鳖类遗传育种、观赏鱼繁育技术及标准。经过多年努力,珠江所研究归纳多套相关技术及标准,以良法提高良种应用效益,加强推广效果。
从2010年至今,珠江所陆续推出鳜鱼、鲈鱼、乌鳢等优良品种培育与健康生态养殖技术,鳜鱼全生态繁养技术、淡水龟养殖产业化关键技术,宝石鲈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美洲鲥繁育及养殖技术,优鲈系列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等规程,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广东省及多个市县列为主推技术。通过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了主导品种养殖效益,通过不断总结提升,探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养殖模式。
农业农村部领导调研珠江所鼋人工繁育成果
珠江所作为国家级渔业综合科研机构,承担我国珠江流域及热带亚热带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多年来,在加强研发良种的同时,为推动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
从2004年起,相关团队对珠江水系广东段主要鱼类产卵场生态,及濒危鱼类进行调查,成功规划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共覆盖210种鱼类,占广东江河鱼类62.5%。该项目在广东省渔业、环保、航道、水利、区域经济建设相关水生态保护中,做出了难于量化的贡献。
2011年,淡水鱼类种质分子鉴定研究与应用项目完成,填补了我国水产种质分子鉴定技术空白,将我国淡水鱼类种质分子鉴定研究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基于上述工作,建立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珠江流域分中心(广东省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保存了46种活体、318种标本、9株细胞、5种鱼类精子、62种基因组DNA。2022年,珠江所入选“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名单(技术支撑专业化平台)”,白俊杰、朱新平、陈昆慈被评为“广东水产种业十大育种专家”。
珠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调研成果
如今,中国水产养殖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保证物资供应,升级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档水产品。沿着钟麟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路线,珠江所人怀抱梦想,为振兴渔业科技而不懈努力。
70年栉风沐雨,从一尾鱼苗到世界级大产业,在中国渔业的历史坐标中,珠江所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走过70载,珠江所的发展,既是我国渔业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具体表现,更是我国引领世界渔业发展,创建农业经济新格局的光辉历程。随着中国渔业这艘巨轮驶向远方,未来必定更加精彩!(转载自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