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种稻技术的突破意义重大。”7月19日,在南沙“东涌渔稻模式”试验基地,一场特别的专题会议——鱼塘种稻技术扩大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顾幸伟对鱼塘种稻技术的战略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当前广东粮食省情,针对珠三角9市淡水池塘种植水稻做工作部署。
根据《珠三角9市淡水池塘种植水稻任务分解表》,“东涌渔稻模式”将率先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等珠三角9市开展扩大试点工作,计划要分两年在其中30万亩水面上共增加10万亩水稻种植。通过扩大试点,进行更多可行性探索,未来在全省、甚至全国全面开花,在促进乡村振兴、渔业高质量发展中形成并提供“广东方案”。
01 为何要在珠三角开展
“东涌渔稻模式”扩大试点?
顾幸伟提到,开展鱼塘种稻战略意义非常大,因为它兼备粮食安全、增产增收、环境保护等优势,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解决了当前粮食安全、尾水处理及基本农田复耕等几大困境与矛盾。
第一,“东涌渔稻模式”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日前,《农业农村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2年度工作要点》(简称“要点”)发布,其中第一点就提到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根据《要点》,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广东省的目标任务,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68万吨以上。据了解,今年第二季度粤北洪水及粤西台风重创当地农业,广东省或有25万亩水稻面积减产,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而鱼塘种稻则提供了一个扩面渠道。
第二,“东涌渔稻模式”有助于解决渔业尾水处理问题。珠三角9市淡水池塘养殖面积约258.8万亩,占全省池塘养殖总面积的67.4%,池塘养殖产量277.78万吨,占全省池塘养殖总产量的63.7%。2021年下半年,广东明确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在珠三角9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行动,推进10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拿出10%的面积来解决尾水排放问题。而鱼塘种稻可吸收转化氮、磷,轻松节省这10%面积,不失为一种好的新方案。
第三,“东涌渔稻模式”有助于解决基本农田复耕问题。广东有近460万亩鱼塘,其中100-200万亩是由基本农田而来,按照最新的中央指示精神,珠三角的众多鱼塘面临基本农田复耕问题。根据与相关部门的沟通,鱼塘种稻达到基本农田种水稻的要求,可算作复耕。因此,发展鱼塘种稻,既可以维持鱼塘养殖规模,又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是促进粮食增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也是化解政府保粮与农民增收矛盾的新思路。
02 如何让“东涌渔稻模式”
在珠三角率先开花?
“这一项技术的推进,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顾幸伟表示,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试验,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东涌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推进的“东涌渔稻模式”已在技术上取得初步突破与成效,各方要通力协作,落实做好相关推进工作,形成一定的推广规模,力争第一年就在珠三角的其中15万亩的鱼塘里“长出”一批5万亩的水稻,这将意义非凡。
顾幸伟提出,早前广东部署百万亩鱼塘改造,提出建造美丽鱼塘行动方案,给鱼塘种稻提供了资金及技术上的可行性基础。此外,要发挥各地龙头企业模范先锋作用,配套相关政策,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庆营,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何秀英,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及相关部门人员、各地市代表、企业代表现场作了分享及明确表态。
此次现场会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办,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顾幸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庆营,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发展处处长黄立群、二级调研员孙启勇、副处长巫佳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副主任罗国武,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李君略,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何秀英,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蔡伟科,惠州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罗福秋,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万国富,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常务副局长杨常青,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赖志淼,肇庆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市推广中心负责人林建志、副局长陈占方,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善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企业代表海大集团副总裁、广东海兴农集团董事长江谢武,及各相关部门超60人参加现场会。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