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泊中有许许多多的鱼类,她们形态各异,在水体中各司其职,形成水系统食物链的骨架,支撑着水生态系统,呵护着人类的水源。
远看水域中的她们,其实是一株大树,不同的种类就如同树上的枝丫,勾勒出不同鱼群们的亲疏远近,而每一条小鱼就是大树的绿叶,有密有疏,对应不同的鱼类数量与总量比例,树枝树叶各有位置,但成为一个整体。
近看,可就要继续超出你想象了,呆萌可爱的鳜鱼,其实长有锋利的獠牙,用来抓鱼抓虾,战斗力凶猛;卷口鱼肉嘟嘟的嘴唇上,长着密密的肉刺,用来括食河底的藻类;胖胖鱼头的鳙和鲢,则有个大的鳃,专来滤食水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
鱼体上刻录着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信息呢,嘴部的结构与捕食有关系;身体的扁平流线、口形朝向与鱼栖息的上、中、下层有关系。这些性状正是鱼体上的生态位信息密码,解译后便能通过颜值的判断,鱼儿们在水中的生态位置,因此,打“鱼”一出生,它的江湖地位就基本确定了,不能随意越位,比如青面獠牙的鱼不能多,不然水里面的其它鱼都给吃了,河流生态系统也就坍塌了。问题来了,水中的鱼类应该是怎样的结构比例,才能协调支撑河流生态系统呢?
珠江所渔业资源生态研究室李新辉研究员团队利用大数据,将不同种鱼的生态位密码信息建立矩阵,在多元统计分析和计算手段帮助下,制作“现状河流鱼类种类的生态位信息密码”(A)和现状鱼类种类百分比组成信息(Ab)的平面多点图,假设A的位置关系是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位关系,Ab中的b数量结构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结构,利用“空间生态位对比回溯法”,便能判断出或是这条河里的草鱼多了三千条,或是那个湖的鲤鱼少四万只,这时通过开展捕捉或者放养人工鱼巢,调整b数值,实现Ab中每种鱼的位置朝A中同种鱼的位置“归位”,修复水域中的鱼群生态,就达到了修复水域环境的目标。这正是该模型的技术原理。
近年来,鱼群生态以及水域环境正遭受极大的影响,许多鱼类数量快速减小,甚至消亡,而少有人知,应用大数据分析“野生鱼儿们”,是当下生态治理的迫切需求,也与我们息息相关,关爱水域,从了解鱼儿们的大数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