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大口黑鲈良种创制与推广团队和谢骏、巩华、朱华平3名同志分别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大口黑鲈良种创制与推广团队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开拓创新,服务渔业产业,先后培育了大口黑鲈“优鲈1号”“优鲈3号”,建立了大口黑鲈“优鲈3号”“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和“三优”养殖模式,支撑品种在全国的大面积快速推广,帮助养户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谢骏,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池塘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水产养殖科学研究工作30余年,原创性地发明了“气提-气推双式”混合定向流技术模式,相比美国模式集污效果提升20%以上,解决了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该成果得到国家级媒体(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和学习强国)的专题报道,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省市级农业部门制定水域滩涂规划和渔业发展规划27项,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在解决吃鱼难到吃好鱼的转型过程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水产绿色发展贡献了智慧,带动了一批水产养殖者共同富裕。

巩华,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一线生产实践,先后在全国主养区建立140个示范点。推行区域化免疫防控与健康养殖,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水产疫苗使用技术行业标准1件,形成了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模型,建立了微生物制剂大规模生产工艺,取得了产品质量备案号1个,研发产品1个系列3个产品,使用规范1个,检测标准1件,促进了主要养殖区域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条件改善和防疫队伍素质提高。创办微信视频号“渔医巩老师”,曾列入全国农业100强(第63名),目前渔医热搜榜第一位置,总点击量超过40万人次;组织和参与线上线下培训90多场,培训人员累计10000人次以上。

朱华平,研究员,现任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禾花鲤、尖塘鳢、罗非鱼等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选育等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东省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我国第一个国家审定的禾花鱼新品种-禾花鲤“乳源1号”,参与育成罗非鱼新品种-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著作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制订行业标准1项,参与标准制定4项。入选中国水科院首届“百名英才”人选,获首届“中国水产青年科技奖”和中国水科院“中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近年来,珠江所围绕院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坚持渔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强成果转化,在支撑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渔农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全所广大职工以院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开拓进取、科研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成果转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