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操戈 邓卫哲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休闲渔业高峰论坛暨休闲渔业品牌发布会上,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获评首批国家级“最美渔村”,当地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果初步显现。
近年来,潭门镇充分挖掘南海特色渔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每年举办的“潭门赶海节”吸引数十万游客齐聚潭门镇赶海捕鱼,体验当地传承千年的渔耕文化。一声海螺号子响,民乐起、龙狮舞,渔民拜龙王、祭船神,祈求出海平安、渔获丰收,场景热闹非凡。
“文化赶海”,助推渔业转型升级
潭门人世代闯海,千百年来一直在南海耕海捕鱼。近年来,潭门镇积极响应国家南海战略,造大船、闯远海,发展远洋捕捞。潭门中心渔港作为国家一级渔港,当地渔业产值达7亿多元,占全镇年产值的四分之一。全镇渔业从业人数也从高峰期的1万多人减少到6000多人,产业转型驶入正轨。
2015年潭门镇举办了首届赶海节,探索渔旅融合,发展休闲渔业。潭门充分挖掘南海更路簿、闹鲤鱼灯、祭108兄弟公出海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南海渔耕文化融入休闲渔业,推动产业换挡升级。
据介绍,更路簿是潭门渔民时代口口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它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及岛礁特征,是千百年来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祭108兄弟公出海仪式,则是潭门渔民每年出海前祭拜龙王、海神娘娘、斗海盗战风浪的“108兄弟公”的传统民俗活动。
凭借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潭门赶海节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名游客参加,体验赶海拾贝、织网捕鱼,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和海鲜大餐。赶海节期间潭门的渔家乐游客爆满,累计消费近千万元。“赶海节为潭门镇休闲渔业发展开了个好头,也坚定了我们发展休闲渔业的信心。”潭门镇渔业中心主任戴于岛告诉记者,潭门镇正在规划建设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码头,提出了海岸带修复工程,复种珊瑚,恢复海藻,把木质渔船改造成休闲渔船,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和“渔获感”。
渔旅融合,打造田园幸福城市
在戴于岛的愿景中,来潭门体验休闲渔业的“标配”,应该是看国家南海博物馆、玩赶海捕鱼、吃海鲜大餐、住渔家民宿。渔业三产高度融合,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休闲渔业做优做精。潭门镇结合海南全域旅游建设的思路,坚持把全镇按照一个景区的理念进行打造,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整镇的街道立面改造和道路硬化,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据了解,总投资6000万元,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渔民参与的潭门镇排港村美丽渔村改造项目正在顺利实施,转产上岸的渔民正将渔业捕捞合作社转变成休闲渔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美丽渔村建设,不少渔民还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具有渔耕文化特色的民宿和渔家乐。
排港村村民陈廷雄是第一批转产上岸的渔民,2014年他和家人积极响应琼海市号召,在“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田园幸福城市思路下,整合自家宅基地和房前屋后的土地开起了渔家小屋渔家乐。几年下来,生意越做越好,不仅家里日子日渐红火,还带动了周边的2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每天提供两餐还有最低2300元的月工资。
在“渔家小屋”里耕海文化随处可见,树影婆娑间老船木做成的桌椅、旧渔船改造成的景观、满墙的出海号子和打油诗,让游客在品尝潭门海鲜美食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浓浓的闯海文化。陈廷雄说:“只有文化传承才能持续发展,潭门要用闯海文化把游客吸引来、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