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水产养殖对社会经济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从国内外引进的优质种质资源。然而,部分引进的种类由于养殖逃逸、人为放生等因素进入自然水域,又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公众又对外来物种的科学养殖和利用产生了误解。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外来物种与生态安全团队受生物入侵领域专业期刊《Management of Biological Invasions》邀请撰文系统论述了中国外来水产养殖种的管理策略。该研究结合文献和实地调查,总结了中国水产养殖中外来淡水鱼类的养殖现状、扩散途径、入侵机制和管理措施。结果发现:外来淡水鱼类的年产量占中国水产养殖总量的8%,主要品种包括:罗非鱼、大口黑鲈、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鲑鳟鱼等。然而,由于人为放生和养殖逃逸等原因,与水产养殖相关的部分外来鱼类已成功进入到淡水生态系统中并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外来物种的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如《生物安全法》的颁布,增殖放流规定的严格实施,以及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基层管理上却缺乏有效的对策。研究指出,与其他环境问题类似,严格管理外来物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成本,因此利益相关者总是避免在水产养殖中提及“外来物种”,以减少因政府监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可能会使得外来物种的监管变得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机制,与政府、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分担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的成本,从而在利用外来养殖种的同时,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该期刊为缅怀英国环境渔业与水产养殖科学中心Gordon Copp教授在淡水鱼类生态学以及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工具和框架的开发方面的贡献,专门出版了一期外来生物管理方面的专刊,汇集了与Copp教授合作密切的学者和学生的论文,以激励和指导未来的青年学者。Gordon Copp教授是入侵水生生物学领域的先驱,他开创性的将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结合起来,在外来物种风险分析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包括开发了淡水鱼类入侵性筛选工具包(FISK)及其后续产品水生生物入侵性筛选工具包(AS - ISK)。这些工具已成为全球管理入侵物种的重要手段,影响了保护生物学和水产养殖的政策与实践,奠定了当代入侵水生生物管理的基础。外来物种与生物安全团队自2014年起与Copp教授在风险分析和入侵机制方面合作,共同发表了10余篇相关论文,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学科的发展。2018年Copp教授访问珠江所,双方探讨了许多外来水产种管理上的东西方差异,并形成了本文的雏形,团队成员韦慧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的第一作者,顾党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详情见https://doi.org/10.3391/mbi.2025.16.1.13

外来水产物种逃逸途径和入侵成功的原因